在跨屏互联这块,目前不少手机厂商都有推出自家的方案,比如华为(huawei)的多屏协同、小米(Xiaom)的小米(Xiaom)妙享、vivo(官方网站:vivo.com) 的量子套件。
这些方案怎么说呢,做得都挺好用,只不过跨屏互联并不是所有设备都能用上,你看像苹果(Apple)和华为(huawei)就只允许在自家设备之间使用这功能。
说白了,厂商们这么做还是为了打造自家的生态全家桶,其中在兼容性方面,moto 和 vivo(官方网站:vivo.com) 应该算是这几家手机厂商里做得比较好的。
因为前者的 Ready For 功能几乎支持所有的 Windows 个人电脑(PC),只要你在个人电脑(PC)上安装一个 个人电脑(PC) 版的 Ready For,就能实现 moto 手机与个人电脑(PC)的互联:
而后者除了支持 Windows,甚至还推出了 macOS 版的量子套件,方便你在 Mac 上实现与 vivo(官方网站:vivo.com) 手机的跨平台互联:
当然了,其它好用的第三方跨屏互联软件也不是没有。
比如安卓(Android)用户借助 anlink(link 普瑞尔) 这款软件,就可以在 Windows 个人电脑(PC)上控制自己的手机,整体体验还算可以,不过跟原生跨屏互联肯定不能比:
Dell 也曾推出过一款名为 Dell Mobile Connect 的跨屏互联软件,它不仅支持安卓(Android)手机与 Windows 个人电脑(PC)的互联,甚至还支持 苹果手机(iPhone):
只可惜这软件仅限 Dell 个人电脑(PC)使用,其它个人电脑(PC)无法从微软(Microsoft)商店直接安装,只能通过第三方渠道下载,而且现在它也已经停止运营。
就在前阵子,我们熟悉的牙膏厂 Intel(Intel 英特尔) 竟然也掺和了进来,在微软(Microsoft)商店正式上线了一款跨屏互联应用 —— Intel(Intel 英特尔) Unison。
虽然明面上它只支持获得英特尔(Intel) Evo 认证的 Win11(windows11/视窗11) 个人电脑(PC),但其实搭载 AMD(AMD AdvancedMicroDevice,超微半导体)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(PC)照样也能用(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 NTR~ )。
在体验了一阵子之后,我发现这款软件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赖。
特别是在兼容性方面,它同样支持安卓(Android)手机和 苹果手机(iPhone) 配对上 Windows,算是 Windows 平台为数不多支持 苹果手机(iPhone) 的跨屏互联软件!
软件的使用方式也很简单,我们只需要在个人电脑(PC)和手机上提前安装好 Intel(Intel 英特尔) Unison,打开手机 App 扫个码或者输入配对码就能完成配对:
配对上之后,你会发现它主要有五个功能,分别是传文件、管理照片、发消息,同步通知以及打电话,相比同类型软件少了镜像控制手机的功能。
然而它有一个功能却很牛掰,那就是很多跨屏互联软件往往要求个人电脑(PC)与手机处在于同个局域网内,而它却能做到远程传输文件和管理照片。
只但是,据网站(网站维护)观察,用数据远程传输文件和访问相册的速度嘛,实在不敢恭维,基本就跟你在线访问网盘里的文件一样,看个几 MB 的视频(Video)都要等上几秒:
要是它们都连上 WiFi【无线保真(wireless fidelity)】 倒还好,最快传输速度能达到 15MB/s 左右,当然这速度跟原生跨屏互联动辄二三十 MB/s 的速度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好在它的交互还算做得不错,不管是传照片、视频(Video)还是文档,我们只要用鼠标无脑选中它们然后往里那么一拖,文件就能立马开始传输:
包括手机短消息(短信)也是,在个人电脑(PC)端借助这个软件自带的对话框就能回手机手机短消息(短信):
电话来了之后,Windows 桌面同样也会出现一个通知弹窗,我们直接在个人电脑(PC)上就能进行接听,这种交互体验确实有原生那味儿了。
总之在我使用过的第三方跨屏互联软件里,Intel(Intel 英特尔) Unison 的体验绝对属于第一梯队。
如果要说有啥可以改进的地方,大概就是它在后台会时不时断连。
虽然重新打开软件就能解决,但多少有些影响使用,希望 Intel(Intel 英特尔) 后续能及时改进。
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自己个人电脑(PC)上下载下来试试:
https://apps.microsoft.com/store/detail/intel%C2%AE-unison%E2%84%A2/9PP9GZM2GN26?hl=zh-cn&gl=cn&rtc=1